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
与《钟山》的温和不同,《收获》的风格则显得比较新锐。
他们的杂志总收一些“不识时务”
的作品,譬如在八七年的时候,杂志社接连推出马元、余桦、洪锋、苏桐等人的作品,因此被一部分人戏称为先锋派发源地。
对于文学的探索,《收获》向来是走在最前面的,但是有时候也会显得有些冲动。
既然是探索,那就未必次次都能对,有时候也会出一些时人不喜,后人更不喜的作品。
但是这些探索,都会是有意义的。
此外,《收获》在内容上要显得更加驳杂一些,他们开辟了例如“文化苦旅”
和“朝花夕拾”
这样的栏目,其中余秋语的《文化苦旅》最为旁人所知。
当然了,杂志编者也有自己的小心思,杂志中也有“俗”
的一面,像是《x开放女子》这类的文章读者效应很强,让普通读者觉得颇为“有趣”
。
于东之前写的那篇批判文章,本来其实是要在《燕京文学》上发表的,因为当时《燕京文学》的文学评论板块非常火。
于东的那篇文章是新小说,却是偏文学评论。
但是后来他老师胡月明却提议他投《收获》试一试,因为当时《收获》正求“杂”
,要收一些类型不同以往的作品。
于东听了胡月明的话,就试了一试,没想到稿子很快就过了。
后来于东才知道,胡月明跟杂志社副主编程永兴很熟。
当时于东是个愣头青,知道这事的时候,觉得自己“受了辱”
,怕旁人知道这事后觉得他是走后门才过的稿子,还特意跑去问他老师胡月明。
胡月明听于东说完就笑了:你小子当我的手能伸到《收获》里面去?读了这么多年书,连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亲这么简单的道理都不懂?
再后来,于东很久没有往杂志社投稿,胡月明还特意问过他,是不是还记着《收获》的事情。
于东当然不会因为那事就不发表小说了,只不过当时他一门心思搞学问,觉得不论小说或者是诗歌都是小道。
听了于东这个解释,胡月明也没说什么,因为他们文学系确实也不是写小说的。
想起往事,于东也有些怀念,虽然当时他是个愣头青,做过很多尴尬的事情,但是那样冲动的日子也是一段美好回忆。
再看回王瑜的信,于东想了一会儿,还是决定给他投个稿子过去。
前世他将死的半年前写过一篇中篇小说,叫做《寡妇之死》,风格在现在来说有些新颖,恐怕投《钟山》未必合适,《收获》到是个不错的选择。
这篇《寡妇之死》大概的内容就是一个年轻的寡妇,因为当地的一个作家写了一篇小说而受到当地人的唾骂,最后不堪受辱自杀了。
在不到五万字的篇幅里面,于东用了三个视角。
其实应该是两个视角,因为在这篇小说里面还含了一篇小说,也就是当地那个作家写的小说。
故事的一开始,“我”
在去上学的路上,见到曾经的老师,现在的省专职作家于西正和一个年轻的女人隔着一条小河对骂。
“你个杀千刀的自己出了名,让我做不了人了!”
“我写的寡妇跟你没关系,你自己干往上凑!”
从两人的对话中,“我”
听出了大概,原来是于西写过一篇知名小说,里面有个年轻的寡妇生活作风有问题,到处勾引男人。
当地人看了小说后在现实中寻找原型,最后找到了这个叫李雪莲的寡妇,就坚定地相信于西小说中的寡妇就是她。
李雪莲每天都要受到当地人的白眼和辱骂,因此他就把于西当做了不共戴天的仇人。
穿越到了二战德国,却只是个小小的伞兵中尉,没背景没靠山,难道要随历史大流在不列颠吃鳖去克里特挨揍到俄国挨冻蹲诺曼底挨炸?不,壮志雄心今犹在,何惧身后留骂名。从军事菜鸟到战争大虾,罗根在短短几个月内完成了常人无法想象的蜕变。震惊世界的敦刻尔克之变,举世瞩目的英伦大战,呼啸苏俄的巴巴罗萨,下一个目标?罗根曰英美俄算什么,老子要用麾下的强兵,打造一个大大的帝国!...
六年前,因为一个无心之错,她遭逢家变,连累母亲郁郁而终。六年后,带着罪魁祸首的迷你版的可爱宝宝再次回归。我要你,还有你!他看着眼前和自己一模一样的小孩,指着他旁边的女人,信心满满。叔叔,我们娘两你要不起那就试试看?他皱眉,却又眼角含笑...
大明正德年间,君臣博弈文武相轻阉党弄权厂卫相争。身为穿越一小民,是随波逐流浑噩一世?抑或是力图奋进彪炳春秋?波橘云诡,风云变幻,权柄美人,敌国之富,尽在锦衣风流!纵横长河帮荣誉出品...
不甘不甘,我不甘!我自知无依无靠,我蜷缩在角落,我不惹任何人,但你们为何欺我?为何辱我?在我尊严上撒尿。沉默我沉默我一直在沉默!我不愿意屈辱,我不愿...
一个是末世异能强者,一个是心狠手辣的君王,强者相遇必有一伤??某女喂,别过来,再过来我不客气了。某君邪魅一笑呵呵,是吗?朕倒要看看你是要怎么个不客气法?...
极品小姨与我同居的故事。灯红酒绿,爱恨情仇。唯有真情,方能动人。...